参展记录?
2016年?
左西右东中美优秀艺术家邀请展;
南京美术馆——八零油画学社优秀作品邀请展;
2016·吴冠中艺术馆——八零油画学社优秀作品邀请展;
2015年?
“两个人的画”---黎波、容宝斌二人展;?
江西首届优秀美术作品展;?
第二届江西当代艺术展“思.无界”展;
2014年?
后街首届当代艺术作品展;?
无微不至-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首届上上微作品大展。
艺术评论
黎波作品
黎波一直以来在理性思考中与艺术保持着亲密的对话关系。从大学开始,黎波动脑总比手动的勤,他将思辨纳入艺术创造价值体系中苦思冥想的人。他避开“中国式油画表现风情”,细心揣摩后现代艺术观念现象中艺术家自觉深度体验的法则。他的作画运笔直接,画面符号另类,語境隐晦,用色灰暗,处处透着语不惊人的妙用,甚至带有诗性般油画禁忌的生浊、诙谐,折射出严肃的审慎气息和神秘的庄重感。
我知道,他是希望用他的绘画唤起久远的墓穴壁画般的人类深邃的精神信仰,并注入复活的能量,用他艺术家的理智测算图像中那些显现与隐匿的文明尺度。黎波是用心的,黎波的良苦用心覆盖到了生活、文化与宗教的方方面面。他经常不经意跟我谈起连日来他对宗教禅悟的领会和艺术的纠结。问题的深度几次都让我惊诧,如同他以正视的门启动受众对幽暗不解的静穆;一条乏力的狗在徒手的书写文字里尤显批判挑衅的戏虐;生猛的涂抹和精心的构图,使得模糊中君王与牧师的分辨已无足轻重,影像留有的余威正是艺术家理性跃出的力量;……。
黎波的作品遮蔽了他对花花世界的猎奇,呈现的是他在精神世界的游弋。它是不安的,它是惶恐的,它是单纯的,它是去利的。他是虔诚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观在中国的践行者。黎波的创作思绪是断裂的,又是整合的,他在每天瞬息万变的念头中搜索着可固化的画面,甚至为了对某一问题的求证,他会错开多个画面的影像,在叠影中删减,以图最贴近心理的逻辑。黎波画面是肆虐的,自抒胸襟的坦彻和对绘画语言的熟练掌握,黎波与生俱来的豪气倾泄而注。站在黎波的作品前,画面中凝重的颜料或滞停或淋漓、或堆砌或稀释,在沉寂的幽暗中,总似乎在低声回响着什么。黎波的绘画性是纯粹的,带着不屑商量的干脆和勇气,如此,总能打动那些有着人生阅历、艺术素养并酷爱思考的人们。
严智龙
南昌大学教授、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在读博士
多余的话
艺术本身旨在“表明”,是一种独特的“言说”形式,所以,对一种“言说”作进一步的解释是多余的,多余的话当然是废话。
黎波的绘画是纯粹的艺术,理由是他的绘画旨在表明一种“事实”,是他对世界的认知。基于这种认知,他创造出了一系列视觉形态,用以替代自己的“言说”。确切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异于常人。那么,画家为什么选择这种生活姿态?为什么选择这种表述方式?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驱使他做出这种选择?这些都属于“神秘的东西”,我们不能说,更不能追问,否则必然违反语言法则,因此,话到此处必须打住。
如果黎波表明的某种“事实”仅限于他本人,那除了感动他自己之外,对他人、对社会、对于整个时代也就毫无意义,更谈不上艺术。但是,黎波的作品和整个时代紧密相关,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他的作品表现出的那种忧虑、伤感、怀疑、恐惧正是与他同时代人所共有的情绪——在平面上能表现出冷、暖、动、静,对于画家来说并不值得炫耀。
黎波的绘画简单明了,只要稍稍不麻木的人看了,都知道黎波在表明什么。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画是心象”——心里想什么,绘画就转换为某种符号予以表明。再通俗地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绘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就像艺术家的一个梦。梦有规律可循,但由于缺乏整体的逻辑保障,所以是模糊的。根据符号学法则,对于仅有局部逻辑担保的“事实”,不能说明,只能表明。
黎波的绘画是他对生活领悟之后的“汇总”,术语叫抽象。我们每天所见所闻,包括微信微博里的所有破碎信息构成我们的生活,我们深陷其中却不明就里。而画家把这些破碎的生活抽象化,再通过符号化将之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见真实的生活景观。这些作品中有小丑、无处不在的游魂、癞皮狗、象征权力的座椅以及觊觎而又贪婪的目光、压抑的性、象征禁锢的隧道……凡此种种,都让我们感受到前面提到的情绪:忧虑、伤感、怀疑和恐惧。
说实话,他的画不美,几乎没有丝毫装饰功能,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艺术,他的画原本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用来安慰——安慰那些对生活敏感而又脆弱的人,安慰那些遭受心灵伤害之人,安慰那些正在承受现实压力的人。
自然赋予我们泪水的同时,也赋予我们一颗同情心,黎波的画就充满了同情心,除此之外,也许他一无所有。他的画应该保存在时代的记忆中,应当悬挂于未来的历史纪念馆。
赵感鹤2015年6月10日
黎波作品
黎波的创作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他一直持续对作品精神层面的关注与探索。从略显稚嫩的本科阶段创作,到如今的个人语言已初见雏形。他突破媒材的界限,涉猎不同的领域,虽材料运用、表现手段多样,但其艺术创作的核心实则一脉相承,仍是他惯有的对自身内心的一种焦虑感与困惑感的反映,且画面形式语言表达的方式与其精神观念的传达之间的契合点是把握得较为成熟的。
罗坚
南昌大学教授、美术系主任、著名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