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作品
文化批评系列
《文化突围》(简体字版:浙江文艺出版社,繁体字版:台湾生智出版社)
《文化嘴脸》(台海出版社)
《文坛剽客》(台海出版社)
《老李飞刀——李敖的另一种玩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品集系列:
《客厅·网络·咖啡屋》(中国文联出版社)
《明星VS名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名人传记系列
《先锋余华》(浙江文艺出版社)
《六小龄童 猴缘》(京华出版社)
《中国影视明星档案》(浙江文艺出版社)
《当红影视明星档案》(浙江文艺出版社)
《百名影视明星档案》(浙江文艺出版社)
《中国影视导演档案》(浙江文艺出版社)
“骑车走世界”系列
《骑车走运河》(北京大学出版社)
《单车万里走走丝路》(北京大学出版社)
《骑车走越南》(待出)
代表作
《茅盾文学奖缘何矛盾重重》
《文坛剽客》
《骑车走运河》
社会评价
立志打响品牌的自由撰稿人
1998年5月,徐林正从浙江来到了北京,选择了当时并不被外人看好的职业——自由撰稿人。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了在京自由撰稿人中较为出色的一位,不仅靠写稿所得在北京买房置业,还出版了《文坛剽客》、《老李飞刀》、《先锋余华》等8本专著。日前,徐林正对记者袒露了其从事自由撰稿职业的心路历程。
和许多自由撰稿人一样,徐林正也面临着诸多不公平的待遇
徐林正199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随即在浙江兰溪担任了两年乡村教师。1995年10月在浙江《金华晚报》担任文化记者、编辑。1998年3月,从《金华晚报》辞职,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离开原因,厌倦了看别人脸色的生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渴望身心的自由。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有了做自由撰稿人的朦胧想法。我渴望u2018落魄江湖仗笔行,独立苍茫自咏诗u2019。我相信,只要有笔在,任何艰辛的生活都会变成充满讴歌的吟唱。”在徐林正的描述中,记者感受到了他当年对梦想的渴望。
“离开时所有积蓄有6000元,这使我可以在北京很从容地游玩和思考。”
正式决定做自由撰稿人是1998年5月1日,此前,徐林正用2400元钱买了一台传真机,在西苑 挂甲屯附近租了一间带电话的平房。考虑到日后可能会经常搬家,又特意去 双榆树邮局租了一个信箱。这样,就有了此后被很多编辑们熟悉的“北京 双榆树邮局17号信箱”。自此,这个信箱与徐林正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一张张面额从数元到数百元的汇款单成了他的“工资”。
徐林正坦言,凡事有所得,必有所失。自由撰稿人是最自由的,不用费尽心机看单位领导脸色,不用挖空心思处理同事关系,不用每天早起上班,不用着装整洁举止得体。但自由撰稿人也是最不自由的,必须要看生活的脸色:小到一支笔,大到电话费、打车费、房租、饭费。
“与许多自由撰稿人相比,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坚持u2018四独立u2019、不投机取巧,使我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获得了社会承认,并逐渐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我与众不同的采访开场白:u2018我叫徐林正,自由撰稿人……u2019也被越来越多的采访对象所接受。”谈及此,他显得异常兴奋。
“富得只缺钱了”
著名作家莫言曾在《文坛剽客》的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应该有一支和专业的记者相抗衡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形成竞争,甚至是监督。许多记者的批评稿子往往因为某种原因遭到封杀,当然也有许多记者的不够水准的稿子因为近水楼台而得到发表。如果有一支健康的生气勃勃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就能改变这种局面。在很多自由撰稿人看来,莫言的话是对他们的期望与肯定。
渴望得到尊重
“博尔赫斯的那句话u2018仿佛水消失在水中u2019非常符合我刚到北京做自由撰稿人时的情景。我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呼机,没有手机。我把自己扎扎实实地弄丢了,如同隐在森林的一片树叶,仿佛落在沙漠中的一粒沙子。”
尽管“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包括自由撰稿人在内的自由职业人员的身份,将他们同样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肯定了其合法地位。但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自由撰稿人仍然遭遇着诸多不公平的待遇:
其一,自由撰稿人如同“无业游民”,这是整个社会的观念问题。在买房、办理信用卡、出国等方面,由于没有“组织”和单位,自由撰稿人的麻烦很多。
其二,写批评文章遭遇报复时,感到很无助。尤其是一些被批评的对象,常借助单位或团体的势力打压自由撰稿人,使自由撰稿人备感势单力薄。
其三,大部分互联网在转载稿件时,均不支付稿费,这对于靠稿费为生的自由撰稿人几乎成了致命的打击,导致不少人被迫改行。余下的一些自由撰稿人也只能依靠专栏写作维持生计。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17号信箱的稿费单越来越少,但我依然习惯有空就去17号信箱看看,17号信箱已经成了我永远无法割舍的朋友,如果我好久不去,它会寂寞的。然而,有一天,当我打开17号信箱时,发现里面只有一沓厚厚的广告,而没有一张稿费单。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一种如同自由撰稿人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血卖不出去的恐慌。我担心自己如同许三观一般,花费心血的稿子突然没人要了,那种多年追求并喜欢的独立撰稿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就会突然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