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世民 - 简介
耿世民,古突厥语和西域学专家,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代民族语文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1929年生于江苏徐州,1949年考入北京大学东语系,1953年起任教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1992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国际知名学者奖”,2000年获国际阿尔泰学常设会议(PIAC)最高奖项PIAC金质奖章。主要著作有《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古代维吾尔文献教程》、《维吾尔与哈萨克语文学论集》等。
耿世民 - 经历
突厥文化研究 |
1949年,新中国诞生之际,21岁的徐州青年耿世民考进了北京大学,他觉得有点困惑。
这个外语天才本来兴冲冲地想报考大名鼎鼎的东语系主任季羡林主导的印度语专业,可是,来迟了一步,名额都满了。季羡林见他法语好,便建议他选择越南语。耿世民听了一个礼拜的越南语课,失去了兴趣,“觉得和广东话差不多。”没有多少选择了。他选择了自己一无所知的维吾尔语。今天,耿世民已被认为是建国后研究古突厥语的第一人。人们都说,在他之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突厥-维吾尔语文学。在世界范围的阿尔泰语大会中,别人谈论起中国的古突厥语研究代表,都会提到耿世民的名字。
今年已80岁的耿世民,用毕生来研究西域学中消失的语言,他经历了无数的运动,误会和不解,然而,他的闭门研究,却给中国西域学研究带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耿世民 - 贡献
1953年,他在中央民族学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
1957年,苏联专家捷尼舍夫受聘来中央民族学院突厥语研究班讲课时,他担任助手,并承担该班的部分教学任务;
1976年,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领导的委托,他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古突厥语班并编写了我国第一套古代突厥语文教材;
1985 年起,他招收了古代突厥-回鹘文献研究方面的硕士研究生,1993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
古代突厥(回鹘)语文班的开办和系列教材的编写,对于中国古代突厥-回鹘语文学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在此之前,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古代突厥语文学研究。而古代突厥(回鹘)语文班的开办,培养了一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专门人才。令人欣慰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卓有成就的教授、专家,为中国的维吾尔学及古代突厥语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民族语文学家和国际知名的古突厥语文学家,耿世民对此功不可没。
耿世民 - 成就
用汉、英、德等种语言文字出版了《维吾尔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敦煌突厥回鹘文书导论》、《弥勒会见记》等专著13部,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为该组织编写的《中亚文明史》第四卷撰写了《高昌回鹘王国》一章,受国际东方学协会之约为该会主编的《突厥语文学基础》第三卷撰写了《突厥汗国》一章;翻译出版世界著名学者用法、德、英、日、俄、古代突厥等语言撰写的《高地亚洲》(〔法〕伯希和)、《中亚突厥史十二讲》(〔前苏〕巴尔托里德)、《西域文化史》(〔日〕羽田亨)、《福乐智慧》(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等著作14部(篇);用中文、维吾尔文及英、法、德、日等文字发表《回鹘文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研究》、《回鹘文(八十华严)残经研究》、《试论塔里木盆地民族的融合和近代维吾尔族的形成》等论文100多篇;先后有5部(篇)论著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和北京市颁发的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其中《大唐西域记校注》(合著)一书除获得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等多项一等奖外,还获得陆文星韩素音中印友谊奖。